半燃
其三十一
无机不欢
索引
行动起来!
我最近发现,我堆积长长的列表的根源,其实是我觉得我抽不出整段的时间,严肃地去完成一些事情。所以我书架上堆着书,电脑里堆着游戏,至于其他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。 稍后再做就是不做。Do it later, do it never.
然而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一整段的时间,而且就算中途被打断,也好过永远不开始。我觉得或许我还是把这些事情看得太重要了,重要到让我畏手畏脚,踯躅不前。随便挑个时间,做些事情吧。
生活
读了《 论家用电器 》,一本从家用电器出发的文化散文。书里的视角都很有意思,比如说洗衣机是如何解放家庭劳动从而促进女性主义发展的、冰箱是如何缓冲市场的供需差异从而推动食品制造业规模扩大化的。生活中平常的事物,也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呀。不禁让我感觉世界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果然很神奇。
玩了《 Rym 9000 》,一款复古的像素 STG。画面非常酷炫,质感我很喜欢。但对我来说实在是有点难了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画面太过复杂,看不清自机和子弹的位置,而且还有很多初见杀的恶意怪😡所以我过了第一关就搁置了,有缘再说吧(
读了《 二十世纪建筑史 》,一部简短的现代建筑小书。我对建筑还是有些兴趣,不过杂七杂八地看了些内容之后还感觉自己是门外汉,或许读一些这种历史挺好的。读起来是挺有趣的,虽然感觉出现的人名实在太多所以没记住几个()
玩了《 缘之空 》和《 悠之空 》,两部发生在夏日的 Galgame。这对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作品
看了《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》,一部有关青春和霸凌的电影。被模糊的言语误导,我以为这会是一部更向上一点的作品(不过画面的感觉确实特别美,可能就是这种视觉和故事的反差让这部电影更有冲击力吧。
看了 Chinese football 的演出 。早知道,还是中西部情绪😭
摘录
人们认为,这场现代主义的危机根源在于找不到答案。但他们错了,找不到问题才是现代主义的危机。
《20 世纪建筑史》,第 110 页
网页
微软发布的乐高版 Xbox,为什么不用手也能玩?
这篇文章介绍了微软发布的模块化无障碍手柄。此前微软也做了一款模块化的无障碍游戏设备,我对那个印象还是挺深的。这些产品完全不符合我们对于手柄的印象,但现在学了点设计的皮毛,我可以说出为什么了:设计是有适用群体的,没有符合所有人的人体工学。
里面那个直立的手柄我还挺喜欢的,用桌子来辅助输入说不定还挺好玩的。我临时需要一只手去干别的事情(比如喝水)的时候,确实会用桌子顶一下摇杆。
我觉得所有人都需要游戏。但,有时候,苦难和设计将人拒之门外。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,我们要平等的,游玩的权力。
丑陋头像生成器
这个 Github 仓库可以生成(在我瞎蒙的普遍意义上的)丑陋头像。我很难说这个项目有什么美学意义,不如说这个就是反美学的。这也是程序员精神的一个侧面,滚你的美学。
似烂柯人
我很久没试过在自然光下看书了(其实我接触自然光本来就很少)。印象里的记忆,大概是小学或者初中在阳台看书的情景了吧。
不过我偶然地把书拿上床上的时候,发现其实还是可以照的见一点日光的。于是我就借着这样的光读书了——直到某个瞬间,我觉得有些暗了,抬头一看,原来已经夕阳西下,而我完全没有察觉。
连续的亮度变化,我是如何突然觉得「暗」的呢?大概有一个我不知道的阈值机制吧。不过我觉得这种缓慢的变化,还挺有意思的。从专注的心流状态退出的时候,阳光作为时间的代表,自然会让人有一种「时过境迁」的惊奇感,而这种体验是尤为难得的。专注的时刻不常有,惬意的午后也不常有,不是吗?
AI 是你爹?
科技变得无机器人不欢;任何工作都要有机器人,否则负责的工程师便会感觉上当。
《 冒险 》,艾萨克·阿西莫夫,1955 年
在老师课上一次又一次的提及 AI 的时候,我逐渐不愿意再听下去,思绪开始飘到遥远的课堂之外,然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对于 AI 的狂热似乎已经进入了一种 魔怔 的地步了。
什么叫「AI 是你爹」?先不要在意什么父权制的问题,这是一些男生会用的表述。 人工的 智能,已经变成了一个虚构的严父,决定着你的生杀大权;同时,对于 AI 的憧憬,已经演变成孝子对伟岸父亲的仰望。 近五年来最伟大、发展最迅猛的技术,正被奇怪地赋魅。
一项技术能做的事情始终很有限,指望一个发展中的、不成熟的技术,能够颠覆整个世界,解决一切问题——这看上去是技术中心主义的,实际上是对技术最大的傲慢。 盲目不是工程精神。 学习 AI 是对未来的投资,但现在的技术同样有用。 别当手工仙人,更别当 AI 孝子。 这是我上了一学期令人苦恼的课之后最大的体会。
回过头来看,阿西莫夫在七十年前的描写竟然和现实惊人的一致。在「一切理工转计科,一切计科做炼丹」的 宇宙机 - 人工智能强强联合 中,不会点深度学习,不训练一些神经网络,你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做的和工程有关。唉,或许这就是发展之痛,没有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等着宏大的向量场终于找到一个方向。
苦酒
某天我倒酒的时候,一不小心倒多了一点。然后看着瓶底液面的高度,我把剩下的也倒了出来。然后我试图一口气喝掉了。
说实话的,其实这样并不好喝。在最后一口的时候,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,想吐的冲动,但为了不把我的晚饭糟蹋了,我还是压制住了恶心。然后我坐在座位上思考我喝这东西是为了啥。
先前试杜松子酒的时候,我也感觉很恶心,可能我真的不喜欢这种味道,然后我就把剩下的大半瓶丢掉了。这次我想,可能是我的机体在抗议,它说它不是历经长久的进化来主动摄入乙醇的。
好吧,正好宿舍里的酒也喝完了,干脆先别买新的好了。我是为了好玩而喝的,但是现在我发现好像也没那么好玩。还是等到有机会的时候再喝吧。
随机 CD
上周去鼓楼的时候,我挑了两张 CD——是看着封面和价钱选的,我其实根本都没见过那些专辑。这周的时候终于拿出来试了一下,都挺好听的呀,该说是我运气好吗。
一张是死亡金属,旋律很好听;另一张音色特别粘稠,我不懂叫什么(泥浆?石人?)。找了找网易云,没有找到这两张的资源,大概是真的很地下吧。
这么做也是挺好玩的,要不以后有空就去淘两张好了(我算不算是给自己设置了一个 gacha 游戏?)。话说回来,听 CD 也有别样的乐趣:打开专辑,艰难地扣出碟片,然后放进播放器,按下按钮等它转动起来,然后音乐才突兀地响起,你终于可以开始听了。
这其中最独特的,就是从按下按钮到音乐播放之间的延迟。数字时代的我,已经习惯了响应迅捷的交互了,一个按下之后不能立刻播放的播放键显得很奇怪(不过也有加载之类的情况发生,但这始终是异样的体验)。
但发生在 CD 机上时,并没有那么让人不快。凡是交互都需要反馈,但光盘加速转动的噪声算不算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呢?或许这是又一种把「旧日技术限制」当成「仪式感」的一种错位,一种怀旧情结导致的赋魅。但我确实感觉这样的过程会比加载条更好玩一些。
所以,我为什么现在还在用 CD 机?明明流媒体那么多,电子播放器发展的也不错(虽然这些我也在用啦)。当我摸到这两张漂洋过海的 CD 的时候,我感觉很神奇。经济全球化和物流让法国的金属专辑可以通过一家鼓楼的店铺,分发到我的手中;然后,这制造所用的塑料、油墨,甚至也来自于世界各地;再微观的,所有构成这两张专辑的原子,都参与在整个的物质循环中。实体的物件,对我来说或许代表的不仅仅是收藏,我感觉其中有更多的宝贵价值(或许是物以稀为贵了,谁知道呢)。
图像
结
这就是 2024 年 5 月 20 日至 5 月 26 日、今年第 21 周、学期第 13 周的周报了。这周读了好些书,感觉挺好的。下周见吧!